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响他人免费阅读 怎么看待博取他人同情的人?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040 阅读

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响他人免费阅读

怎么看待博取他人同情的人?

怎么看待博取他人同情的人?

博取同情其实就是依赖的表现之一。所有人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博取同情的行为或者说是依赖心理。题主的疑惑应该是什么导致了过份博取同情(过份依赖)
一、从进化生物学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同情。
生物都是自利性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与基因的传承。但无疑有利他行为的生物种群更易繁衍与壮大,利他的基因从而也能更广泛地传承。同情心是利他基因的产物。同情也是理性与道德的根源。
当资源充足时,弱势的个体往往能分配到不符合其能力(付出)的资源。社会责任规范使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根据互惠规范,得到帮助的个体也会作出相应的回报。这是利他行为的基础依据。 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因为当利他者浪费他们的资源在非利他者身上利他者会倾向灭绝。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帮助会期待子女的孝顺;对朋友或陌生人的帮助会期待对方记下人情日后回报、加深感情增长关系等等。所谓不求回报的助人行为其实也是在期待着提高自身价值、提高自身评价、确认自我概念等等回报。以上解释了为什么人(其实不止人类,其他生物也有类似行为)会对弱势者(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帮助,也就是利他行为。
二、以学习论的观点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过份依赖这种行为。
可能由于以下原因:
1、从小就被父母与长辈娇纵
因为孩子的弱小、需要照顾而不断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或者给予过份的保护。展示弱小、需要照顾的具体行为就是:哭、诉求、放弃争取等仅凭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表现。因为长辈的不断满足,形成了哭、诉求、因无能而放弃争取等行为会带来帮助这种联结认知。 题主所说博取同情的人应该就是不断地、过份地表现出以上行为的人。
2、社会文化的影响
弱势的人会得到更多帮助。这种文化在中国尤为突出。比如“劫富济贫、锄强扶弱”等等。这些观念都助长着他们的示弱行为。其中特别是女性,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于理想女性的刻板印象就是“扶起娇无力、小鸟依人、三从四德,如水娇柔”等等。这些文化特性都会让弱势的人(特别是女性)得到更多资源与帮助。
这些奖赏(需求得到满足)会让他们不断“学习、强化、模仿”撒娇、示弱这种行为。并且以他们的认知,“恳求(博取同情)”不是一种有损自尊的行为。这让他们渐渐形成了 “有需求需要别人满足时,就装出楚楚可怜的样子”这种行为反应。
三、以诱因论与认知理论分析,过份依赖这种行为的成因。
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这能让我们推导出:作出博取同情行为的人判断“采取这种行为会让自己付出最少获得最大利益。”
根据认知理论里的归因理论,推导出他们把别人对他们的帮助归因为“我是值得同情的,所以别人帮助我”而不是“因为我也能帮助别人,所以别人会帮助我”
ps:这个理论也能很好解释某些长期受援助国家(群体)的心态。因为心安理得地获取所以无论多少援助还是那么落后。
利他行为与依赖行为是相互依存的,利他行为的存在必然导致依赖行为的存在。依赖或者说依附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依赖行为与利他行为应该同时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团体)。过份依赖是一种病态关系,不利于人际交往,长久以往会使关系破裂。

有哪些好听的小说值得推荐?

谢谢邀请。
有声小说与其他小说的区别就在于,有声小说是有人在读或者是在讲。如过去我们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评书《扬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等等多如牛毛,这些都可以归类到评书系列。我觉得真正的有声小说应该是像《夜幕下的哈尔滨》《明朝那些事》之类的,才算是有声小说。与小说相比,只要是有声的小说,应该都差不多了,否则谁费那么大劲去找人弄出声来呢?当然,任何系列产品里都有优劣好坏的问题。最近没有好好听小说,还真不好应去推荐。小说值不值得听,我觉得听上半个小时左右就知道了。没有必要让别推荐。网上百度之后,自己挑选是最好的,有时间,当你不知道选择谁是最好的时间,随缘能听到听懂听高兴,听得有听收获就是最好的。感谢信任,关注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