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恋物表现 为什么孩子习惯带着同一只小兔子公仔出门?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636 阅读

孩子的恋物表现

为什么孩子习惯带着同一只小兔子公仔出门?

为什么孩子习惯带着同一只小兔子公仔出门?

孩子总是习惯带着同一个小兔子公仔出门,这是一个典型的恋物症状!
恋物症状出现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就表现在对一个物品特别的依赖,我们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对于孩子没有足够的关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还把对我们的依赖转移到一个物品上面去!
孩子缺乏安全感需要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家长的爱,我们可以用以下四点来解决一下:
1、妈妈的情绪稳定平和
2、每天至少3次拥抱孩子
3、每天亲子共读时间不低于15分钟
4、跟孩子玩“地板游戏”(以孩子为主角,家长为配角的家庭亲子游戏)
我可以通过这四个方法去实施以下,做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感觉到我们家长的爱,安全感也会建立起来!
当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的安全感建立起来以后,恋物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变!

依恋转移行为表现?

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玩具或者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某样物品,家长可能认为这是“护食”的表现,是好事,说明孩子自我意识强!或者认为这一行为很可爱,其实,这是孩子过分恋物的表现。
孩子过分恋物在中国并没有引起父母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大,父母更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亲情的互动,导致有恋物瘾的孩子越来越多。“恋物瘾”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小心长大后,会变成“恋物癖”!
孩子过分恋物怎么办?
孩子有从不离手的心爱玩具吗?当妈妈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他会大哭大闹甚至不吃不喝吗?更有甚者,孩子除了心爱的玩具,对任何其他人和事都不会表现得如此依恋。同时,他好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闷闷不乐,少言寡语。面对这样的宝宝,父母就要当心,他可能恋物成瘾了。
在宝宝时期,宝宝会对妈妈形成一种依恋,例如他会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这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依恋。一般来说,宝宝从6个月起,就出现了依恋。2~3岁是建立宝宝与父母依恋感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来与宝宝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
如果孩子经常与父母分离,或是因为疾病、恐惧,没有游戏、玩具及正常人的人际交往等,便不能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于是,宝宝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于情感需要而与某些物品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将依恋转移到物品上。
当感觉孤独、焦虑和恐惧时,他会紧紧地抱住物品,试图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就是孩子恋物的原因。
长大后,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小时候的玩具、小被子这些已不再是他的“恋物”对象,但恋物成瘾是种长久的习惯,除非当事人有意识的克制,不然,恋物注意力会转移到其他物品上,变本加厉地呈现出来,比如:恋足、疯狂迷恋女性丝袜、内衣等,这就是“恋物癖”。
“恋物癖”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犯罪!
但不是所有的“恋物瘾”都会发展成“恋物癖”,家长要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1、平时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多给孩子一些玩具之类的东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多给孩子心理暗示,告诉他,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会一直陪伴他不会离开他。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
3、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释放他内心的孤独。从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有时间就陪他聊天,听他倾诉。
孩子刚接触这个世界,家长几乎扮演了所有的角色:孩子的父母、孩子的老师、孩子的朋友。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触觉是从父母开始的,如果家人不理解他,对他恶语相向,他会为了保护“自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敌意。
所以给足孩子安全感,贴心地陪伴他,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孩子改掉恋物的不良习惯!